2014年12月10日,年仅47岁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在工作期间突发心脏病,带着法律人的信仰,带着对司法事业的热忱离开了人世。对法律、法官职业的信仰,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可以概括邹碧华26年职业生涯的所有付出和坚守。
初入法院时,我并未真正体会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真正含义,只是在刚进入单位大门时,被单位张贴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标语深深打动,在那一瞬间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与责任。邹碧华曾说过:“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使用者。也正因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力量。”当我听到这段话时,便深切地感受到邹院长的人格魅力。正如他书里说的,法官不仅要善解法律,更要善解人意,法律应该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邹碧华任长宁区法院院长时,让时任法院信访办主任滕道荣抓信访改革,每月做投诉率分析。滕道荣有顾虑,觉得这肯定会得罪人。邹碧华却说:“我们的产品是司法公正,产品质量出问题,总得找原因,怕什么?”,他曾对朋友说,“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司法改革本身就是一块儿难啃的硬骨头,他却从不讳言改革之艰,毫不畏惧地迎难而上,把生命的最后阶段奉献给了司改事业。
邹碧华首创“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 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而这些成果也正是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的主要渠道。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信息科技打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
一、“司法改革科学化”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加强和法院诸方面改革力度的加大,审判领域越来越宽,执法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各种问题和矛盾也相应增多,运用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开展司法改革,成为新形势下的新要求。12月8日,分管司法改革的邹碧华,要主持召开上海高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专题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如何科学合理计算法官工作量及质效。”上海高院司改办副主任张新回忆,“邹院长让我们将上海4家试点法院所有法官5年来人均办案量梳理一遍,单看办案数量不行,还要计算案件质效。”这是为细化法官员额制改革方案做准备。法官要压缩到33%,很难。邹碧华曾对最高法院法官何帆说,“避免搞‘一刀切’,不能为了图省事,就‘欺负’年轻法官,将助理审判员‘就地卧倒’转为法官助理,一定要有科学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
邹碧华深知,“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对下,该担当时必担当。”邹碧华始终坚持践行着执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
“当审判程序完全秘密时,法官将是既懒惰又专横。没有公开性,其他一切制约都无能为力。”英国着名法学家边沁的至理名言告诉人们“公开”何等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数字化时代,开庭审理的案件实现全程录音、录像已是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的基本要求,庭审视频及开庭笔录信息也能全部得以储存。庭审中,笔录同步输出展示、证据同步陈列展示,让当事人打明白官司、打放心官司。庭审后,如果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想再现自己在庭审中的表现或是对庭审的某一方面存有疑点,法院可为其提供庭审全程录像光盘。
庭审不仅仅对当事人透明,对公众也透明,逢公众开放日,法院便可组织参加活动的群众旁听庭审,如没有庭审,就为群众播放庭审录像。也可在法院门前竖起大型电子屏幕并投入使用。大型电子屏幕与数字法庭连接,人们在街头就能“旁听”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案件。但就庭审而言,有些法院也存在一种倾向,即对外透明度高,对内透明度低,甚至是灯下黑。庭审是否规范、每位法官驾驭庭审能力如何,院领导不清楚,庭长不清楚,大家也不清楚,审判监督和对法官的考评出现了空位。所以在司法改革推动下,需加大庭审的对内透明度:将数字化法庭与内网联网,实现庭审内网直播,上至院领导,下至普通干警,谁都可在内网“旁听”庭审。
三、“司法为民便捷化”
1月2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这是全国首家实现一门受理、分级分类处理、三级法院联动的省级法院综合性诉讼服务平台,集诉讼热线服务、网络在线服务、短信与微信服务、窗口现场服务等多元服务于一体。表面看起来,这只是一个网络化司法服务平台,事实上,它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前,上海法院已有在线诉讼服务平台、12368短信服务平台和窗口接待服务平台,为何又投入400多万元,将它们整合为统一的诉讼服务平台?其实这正是执法为民的体现,“既是方便服务,也是便于监督。” 上海高院副院长顾伟强说,“上海法院审判工作公正指数连续5年全国第一,可仍然会接到不少关于立案难、执行难、联系法官难的投诉。为什么我们的自我认识和民众感受之间有差距?因为,民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还没落实到位。”邹碧华曾说“群众的投诉是我们的黄金资源”,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
坚持司法工作的人民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是落实司法为民宗旨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同理心,做法官也好,做调解员也好,一定要有这种情怀。”邹碧华常常在上课时对法官们说,“只有具备了同理心,你才能设身处地地替他考虑问题,替他去设想各种方案,动用你的全部智慧帮他解决问题。”
在很多同事眼里,邹碧华常常有惊人之举:为了宽慰一个与丈夫分离15年的上访妻子,他会带着信访干部亲自登门开导,从早上9点一直聊到下午3点;为了缓解一位老人对历史老案的内心纠结,他会耐心解释案件处理情况,并欣然与老人在家合影留念;为了让一名退休工人感受到尊重,他会拿出自己的名片送到老人手里。曾经有人问邹碧华:“你去走访那么多上访户,你不累吗?你不觉得辛苦吗?”邹碧华回答:“当我看见一个上访户因频频到北京去而弄得家里鸡犬不宁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家庭,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
为了群众的问题得到更方便快捷地解决,邹碧华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一个司法为民的好法官应有的素养。
四、“司法公开常态化”
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阳光司法’。只有大力推行‘阳光司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才能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建立并落实常态化司法公开机制,有效维护和彰显司法公正,才能提升司法公信力。
法院有哪些便民措施、当事人起诉后法院怎样受理、数字法庭有什么设备、法院怎样开庭审案、法院如何保证公正司法、法院采取什么手段预防司法腐败、法院队伍建设取得哪些成绩等,都应通过经常举行开放日活动,通过解说员讲解、播放录像、旁听庭审、法官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将群众不懂、难懂、想懂的问题展现在群众面前,同时,让人民群众从他们身边的一件件案件中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的浓厚氛围,使群众切实地感受到司法为民、司法公正、司法公开,更要让司法公开成为常态。
五、“法官办案智能化”
在长宁法院当院长时,作为一名正牌文科生的邹碧华对信息科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许多信息化术语都是陌生的。邹碧华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化法院院长,首先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思维,并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可视化,从而以信息化的综合运用引领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邹碧华常说:“信息化的大趋势,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扑面而来,深深改变着我们身处的时代。作为一名现代法官,不懂得应用信息化手段办案是落伍的,作为大都市的法院,不开发或没有能力应用最新科技服务进行审判实践,将无法与世界接轨。”怎么办?不懂就学!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人生和事业态度。那以后,他如饥似渴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最新信息技术。上下班途中,邹碧华的公文包里常常放着沉甸甸的书籍;休假的时候,他更是集中时间研究平时积累下的“信息化难题”,前前后后仅大数据专题,他就啃完了近50本书籍。记得有次出差到北京,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5个多小时,其他同志都带着焦虑和不耐烦的心情,或聊天或打牌喝茶消磨时间。可邹碧华却有滋有味地阅读着有关互联网的书。由于聚精会神,后来航班起飞时他还差点误了登机。还有,邹碧华的“快学”捷径就是虚心向各方面专家请教。这里有交大和IT公司的大数据领域专家,有华为公司云计算技术能人,以及电信公司IT智能化方面的主管等;他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并常常与上海高院信息处的同志一起切磋、商讨到深夜……
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的得淋漓尽致,他还常常现学现用。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软件时,他专心研究大数据技术和案例,同时请来通信运营商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医院电子病历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银行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等来高院实讲案例、传授经验,并要求信息处的相关同志一起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务;开发干警“一键通”办公软件时,他率领大家细心研讨出一整套广受欢迎的可视化技术方案;搞三年规划预算时,更提出了“专门研究云技术构架与法院审判业务应用”的大构想。因为好学、善学,邹碧华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
每次兄弟法院来学习交流信息化工作,他都当作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总会精心准备好PPT内容,小到每一张图表都会亲自设计。他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法院信息化建设完美融合并充分展现出来,他对法院信息化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总是赢得来宾们热烈掌声,称赞声不绝于耳,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叹为观止”、“依靠信息化手段对审判业务管理精细化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折服”,“这真的踩到了管理的要害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对审判业务的管理”。经常有来宾在他演讲结束后,悄悄地问:你们邹院长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吧?当得知他是法学出身,是一名法学博士的时候,提问者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除了自己学习,他特别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习惯,还抽出专门时间给信息处同志培训,指导大家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开展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六、“审判管理精细化”
就在邹碧华逝世前一天,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刚刚上线试运行,他在转发这条消息的同时也留下他朋友圈里的最后一句话:“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他进医院抢救前留下的最后一条微信是发给信息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律师服务平台调试,为宣传报道做好演示准备。
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将法官办案的最后一道工序———撰写判决书———再智能化检查一遍,看是否存在人工不易查出的逻辑推理及论述严谨性问题,看是否存在如诉讼请求和判决主文等“六个不一致”的问题,对案件裁判文书质量把关、辅助法官结案的论述说理等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深受办案法官的欢迎。他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他还将案件大数据、案件权重测算法与工作量可视化展示等方法与手段运用到了司法改革之中,并被人称为“法律系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如他研究的“案件权重计算理论”,在国内外法院算最先进实用的,彻底破解了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对不同案由、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难易程度与科学评估法官办案工作量的难题,将案件权重系数分为对一般案件的一般权重系数、特殊典型案件的固定权重系数和案件特殊因素的浮动权重系数,为科学评价办案工作量,法院司法改革科学确定人员分类员额、岗位配比、法官人力资源办案占比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邹碧华用高标准、重细节、严要求将审判管理系统做得深入细致,使每一个法律共同体都感受到审判管理过程精细化的便捷与高效。
邹碧华精神与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线息息相关,邹碧华同志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践行了司法为民的誓言。作为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作为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邹碧华始终甘当“燃灯者”,始终甘当“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邹碧华法官的过早离开令人痛惜,但他“燃灯者”的理想,炽热的信仰力量仍在,司法改革的事业未竟,他的事迹会召唤更多满怀职业理想的法律人接过火把点亮未来,也是对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路线的最好诠释,更是对邹碧华法官的最好告慰。